生活感悟

> 人生感悟 > 生活感悟 > 正文

遇上“三季人”

时间:2022-05-06  阅读:50  作者:墨未浓
                                                     遇上“三季人”

       一天,孔子学堂前来个绿衣人,问一个学生:“一年有几季?”学生说:“四季呀!”“错,三季!”两人争辩起来。这时,孔子走来,学生请老师评理,孔子说:“一年有三季,你错了!”
       那人走后,学生提出质疑,孔子说:“它浑身绿绿,行迹诡异,明显是只蚱蜢。蚱蜢一生只有三季,秋天就死了,哪知道有冬季呀!你与‘三季人’争辩,当然是你错了!”
       这则寓言旨在借孔子的智慧,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三季人”。一般称那些不明事理、固执己见、好与人争辩的为三季人。遇上这种人,有的,因一句话,闹得不可开交;有的,因一种观点,吵得面红耳赤;有的,为一件小事,弄得剑拔弩张……惹事生气,诱发疾病,损害健康。
       遇上三季人,主要是“三不”:
       遇之而不听。嘴巴是别人的,说不说由他;耳朵是自己的,听不听由己。堵不住别人的嘴,可以管住自己的心。有些人不讲理,不懂事,情绪大,瞅啥都不顺眼,彼此隔着诸多障碍,沟通起来就是一场漫长的无用功,和不在同层次上的人争辩,纯属无谓消耗。
       别人说什么,既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不听,就是不好的话不闻,不利的事不沾,不懂事的人不理,不“安全”的地儿不去。不在意别人的议论,不介意他人的目光,不活在旁人的嘴里。
       一次,我去买药,排队交款时,有个人与我闲聊,她问:“你有职称吗?”我说:“有啊!”身后一中年妇女插嘴:“有也是假的!”我装作没听见。
      不听,好像怕她,其实是对“恨你有”嫉妒心理的蔑视。有些话不说,是因为听的人不懂;有些话不听,是因为讲的人不对。无须计较,计较会烦;不必在意,在意会累。笑着“吃亏”是一种智慧,放下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吞下别人给的委屈,才能喂大自己的格局。
       改变别人是困难的,改变自己是快乐的。为自己活着,就不要被别人话语所左右,更不要强行去改变别人看法。因为,不如你的,才说你不好;见不得你好的,格调肯定比你低。放弃,有时比计较更有意义,遇上烂人烂事,生气、较劲、纠缠,纯粹和自己过不去。
       临之而不惊。遇上蠢人,同他争辩,赢了,强于蠢人;输了,不如蠢人;平局,自己是个蠢人。看破后的不语,看透后的不露,看淡后的不争,看似妥协、忍让和迁就,但妥协并非软弱,忍让也不是无能,迁就更不是屈服。
       生活中的不愉快,有时会成为人生调味剂,能让怨恨淡化、消散、转化。是非之语,闭口不说;挑逗之言,坚决不接;不言不语,默默承受;不卑不亢,彼此不伤;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心灵就通透了。
       侮之而不怒。说话之道是为人之道,人品差的,看到的都是丑陋,说出的都是恶语,只要它存在,随时都有人埋汰你。若是生气,就是拿别人过错来惩罚自己。不怒,不争,不理,不解释,让生命裂开道缝儿,阳光自然会照进来。
       烦恼大多来自于内心不安宁,先贤造字很讲究,把“怒”字拆开,即“奴心”,寓意人一发怒,心就被奴役了。不甘心,想争口气,才发怒。你成不了心态的主人,就必然沦为情绪的奴隶。
       忍,可制百辱;静,可制百怒。做人如河流,遇障碍就绕过去。绕不过去,就蓄积力量,漫过去。闲话不入心,气话不入耳,是修心养性的隐忍,是洞穿世事的休谅,是看淡是非的心态,是悟透人生的沉着,是一种心灵养生之道。(文/墨未浓)

相关专题:别人 遇上 改变

赞(5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感悟人生生活随笔人生哲理励志文章心灵鸡汤人生格言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生活感悟人生语录 关于浪漫的文章家乡散文随笔伤感故乡日记眼泪文章自由命运的诗句有关志向的故事童年日志QQ句子短文经典大学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