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请教智者:如何工作、生活,才能得到福报?智者搬来一张小桌,不断往桌上放重物,观察桌子状态:放20斤时,纹丝不动。放30斤时,嘎嘎作响。放40斤时,瑟瑟发抖。放到50斤时,开始倾斜,出现崩溃前兆……智者说:桌子承受力好比一个人的德,有多厚的德才能载多重的物,即“厚德载物”。
故事演绎了一个哲理:“厚德载物”。一个人自身的德,要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朱子治家格言》语)。
德,是指道德、品行、品格等。先贤把金钱、权力、名望、待遇等等,用一个“物”字来代表。配是相配、符合、相当、般配、匹配。
为什么有人一升官就被查;有人一出名就出事;有人一发财就灾祸上身……答案是违背了“德”与“位”相配这个自然规律。德不配位的主要表现是:
德不配权。德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德是一个人的内涵,是做人的品牌。德如金,纯度越高,威望越高,基础越牢。做人一辈子,品德做底子。不凭过硬的素质服人,不用高尚的人品聚人,不靠廉洁的作风带人,靠不正当手段刻意提升自己,这样获得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败得越惨。
某县有个开发商,花钱给儿子买官,分三步升迁:先到县政府机关做事务秘书,再派下去当乡长、书记,然后交流到外县任副县长。此君小学都没毕业,连报告都念不下来,更是严重缺少基层领导经历和主政经验。不久,被改任区招商局局长。他认为自己降级了,钱白花了,疯狂“埋汰”区委领导,被“双开”。
德不配利。德涵盖着诚信、仁义、善良等美好品行。一个人有多厚的德,才能承载多大利。所谓“富不过三代”,德不配利就是原因之一。有一酒店大老板,发财后全家去澳门旅游,孙子染上“赌瘾”。此后,经常偷偷去豪赌,输了想翻本,越陷越深,最后把一幢大楼输掉了。
德不配名。名是指名气、名望、名声。有些人疯狂追名,殊不知厚德才能载“名”,要想出头,首先得低头。没有“德”做基础的“名”,肯定立不住,。有一学者在媒体上讲了几节可,稍有点儿名气便昏昏然、飘飘然,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到处讲,场场讲,超出专业范围讲,结果“硬伤”频出。把《论语》里的“小人”译成“小孩子”。把韩愈诗“天街小雨润如酥”,翻译成“雨点儿打在人身上麻酥麻酥的”。尤其是见欢迎人少就发怒,没人献花就骂街,被单位除名。
德不配才。德是要遵从恪守道德规范的操守和内心的情感、信念,以及各种禁忌。于外称之行,于内称之德。用于人伦,专指本性。
好品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构成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是一个人真正的最高学历和金字招牌,是施展个人才华的最佳平台和舞台,是当今社会稀有的品质标签。一个人德与才相匹配,才能走得更远。
一个人,如果无德无才,顶多是个庸人;有德无才,至少是个好人;有德有才就会成为一个贤人、圣人、伟人;但无德有才,肯定是个小人、恶人、罪人。那些能研制出三聚氰胺、甜蜜素、苏丹红的人,恐怕都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是人才,甚至高才、奇才。但没有厚重的德,越有才对社会危害越大。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可以助其力;世界变幻莫测,唯有德可以立一生。
人最有魅力的是人格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德可以弥补才上的不足,才永远也弥补不了德上的缺陷。(墨未浓)
阅读感言